江苏近现代史学界研讨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

2024-04-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袁航)4月19日,由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江苏省历史学会、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管理建设办公室共同主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


4月19日,江苏近现代史学界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议,庆祝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 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会上,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程彩霞,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管理建设办公室主任刘震生致辞,8位学者作学术报告,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原会长黄玉生讲话,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孟国祥作会议总结。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和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吴先斌分别主持会议。

  深刻认识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的意义

  程彩霞表示,2024年是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5周年。南京解放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全国解放,奏响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全面胜利的序曲。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学术研讨会,体现了江苏近现代史学界的历史责任感和学术担当。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批评与学术研讨,将有助于开拓历史研究者的视野,加强国内同行研究成果的共享交流;通过学理探讨并以融媒体方式进行传播,不仅可以扩大学术研究成果的社会化传播,而且还能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与会专家学者就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的重要意义、渡江精神的内涵发掘和传承弘扬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张连红强调,无论是从中国革命史、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等角度,还是从国际关系史和整个世界的秩序的角度看,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学术界针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进行了大量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理论意义进行学术探讨、时代意义进行阐释宣传,对于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至关重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是人民群众、人心向背与历史选择之间关系的深刻体现。

  刘震生认为,伟大的渡江战役铸就了伟大渡江战役精神,这一精神既是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也是激励我们砥砺奋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伟大渡江战役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博物馆和景区等红色资源的作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伟大精神弘扬好,把胜利经验运用好。

  深化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史实研究

  深刻认识渡江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杨颖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渡江精神的丰富内涵:一往无前、势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军民团结、凝聚起摧枯拉朽的冲天伟力,敢于胜利、勇于开创新局的英雄气概,总揽全局、审时度势谋定方略的科学态度。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王广禄/摄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的意义。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从中国史、东亚史和世界史层面分析了南京解放的意义。他认为,南京解放“结束”了中国近代史、实现了中国百年革命阶段性的目标并开启了“人民中国”的历史叙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条约体系的崩解和东亚秩序的重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郑忠分享了他发现美国汉学家毕乃德撰写的小册子《1949南京通信》的经历,并从成书过程、书中有关“南京解放”的内容以及该书的价值和局限三个方面展示了“他者”眼中的南京解放。

  渡江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政府“守江必守淮”的计划。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刘小宁从军事史视角分析了渡江战役发动的经过,认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意味着国民政府制定的“守江必守淮”计划的破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郭必强从概念史视角切入来阐释解放军“占领”接管南京的“南京模式”,并与同时期的“北平模式”进行比较,还指出其今天仍有可借鉴之历史价值。

  南京地下党对南京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南京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夏蓓系统梳理了南京地下党在南京解放中做出了搜集情报、策划起义和投诚、发动护厂护校护店、组织支援解放军渡江、参与组建金陵支队、编辑接管资料等六个方面的贡献。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研究馆员徐霞翔从“失道”与“有道”的视角,对国共两党在和谈前夕对学生运动的心态进行分析,提出“四一”事件中国民党当局抱持的顽固立场促使学生和民众投身于护校和迎接南京解放活动。江苏警官学院博物馆馆员田一平介绍了南京解放后军事管制背景下南京公安机构建立过程和工作内容,认为相关工作为之后全国其它城市解放后人民公安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黄玉生在讲话中提出,此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说明,史学工作者应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史料的社会功效,通过研究和探讨,让史料“活”起来,不断提供新思想和新观点。孟国祥在会议总结中从选题、内容、立意等层面总结和概括了与会学者发言的重要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