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六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力来源。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维度“六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第一,着眼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要义。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民族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支持民族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民族地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三是落实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制定和完善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政策,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通过深化经济建设,引领各族群众在经济层面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共推产业经济一体化,共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有机体,为建设共富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石,关键在于持续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障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凝聚力和政治感召力。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三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从小抓起、持续教育、梯次巩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实施、一体化推进。小学主要培养道德情感,初中打牢思想基础,高中提升政治素养,大学增强使命担当。通过深化政治建设,使各族群众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的根本利益,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建设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障。

  第三,着力让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让中华文化浸润人心,以文化铸魂深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一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化基因。在城镇和乡村建设中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发掘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中华文化的同一性统一起来,让各族人民在文化参与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三是支持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中华文化大众化传播。以增进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为重点,在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以“互联网+”、融媒体等手段,将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以生活化视角和通俗化方式表达,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通过深化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心,不断强化共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不断弘扬共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特的家国情怀,为建设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更加广泛的思想共识。

  第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我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要深入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流入地与流出地对接工作,协调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和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让城市更好接纳各族群众。三是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通过社区空间互嵌,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形成像石榴籽一样紧密联结的族际关系,从而自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通过深化社会建设,持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建设互嵌共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汇聚更加宏大的社会合力。

  第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质量。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二是坚持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三是科学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完善民族地区可再生资源利用体系。通过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为建设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更加绿色的生态支撑。

  第六,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统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构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尽职尽责、各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有力地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以党建引领保障基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三是加快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通过深化党的建设,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更加强大的领导力和组织力。

  【本文系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揭榜挂帅课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研究”(2023-GMG-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共同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姚国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