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国民文化凝心铸魂

2024-05-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视野宏大,富于创新,既有本体论、认识论高度上的整体观照,又有实践论、方法论上的具体指导,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为国民文化凝心铸魂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生动体现。“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建设强大的国民文化,充分调动和统一国民意志,就能够使固有或潜在的国家硬实力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有效地消除社会文化的异质性以及可能产生的政治认同的离散性,从而使国民逐渐形成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深刻地改变国民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进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因素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总是与其国民文化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一个缺乏优秀国民文化的国家,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优越、物质生产如何发达,都难以保持持久的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内涵丰富,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把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和管理、文艺、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国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同时,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九个坚持”“两个结合”“五个方面”“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强大武器

  从国家层面而言,没有掌握文化领导权,就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文化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首先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如何才能掌握文化领导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二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民文化铸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应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础和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通过文化涵育、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教育引导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国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此外,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卓有成效地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定国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宝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建构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历史经验得知,以文化认同为根基的国家往往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而生存下来。“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上出现了多元利益诉求,不同社会思潮竞相发声、激荡交锋,西方意识形态也不断渗透和冲击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因此,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反之,“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此外,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与主阵地,国际上围绕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因此,应着力提升网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国民文化的力量,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增量。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