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社科大共青团这么干

2024-05-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任他四周如何黑暗,即使无路可走,我们的精神:仍然越进越烈!不屈挠,不变换!”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后文称社科大)首部原创红色舞台剧《家书》的排练现场,主创师生正为即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公演做准备。前不久,该剧刚荣获第七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二等奖。《家书》以革命文化为创作根基,被社科大师生誉为“沉浸式思政大课”。从去年校内首演到全国巡演——烈士家乡贵州站,一场赓续红色血脉,传递红色火种的思政实践正在铺开。“我们都是传递火种的火炬手!”说这话时,大二学生郑璐旻(主演)目光如炬。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实践育人正是共青团开展思政工作的特色优势。多年来,社科大共青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优势,有效延展思政课程,支撑思政课程效果。以舞台剧《家书》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项目、重要举措就是社科大共青团对“思政课实践性”的创新探索和生动阐释。社科大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搭建知行社科、人文之光等实践思政特色平台,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当好社科后备军,争做强国新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书写青春篇章。

知行社科——行走中的思政课 

  “知行社科”是社科大共青团的“金字招牌”,每年集中举办的暑期社会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社科院院部政务实习计划、“扬帆计划”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学生扎根基层、躬身实践、青春建功的重要阵地。

  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杨欣然参加过两届“知行社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她从大一开始就重点关注“乡村振兴”。2023年,杨欣然先后参加2支队伍的调研活动,和20多名同学奔赴河北、重庆、湖北等地,调研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求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在田间地头的走访调研中,杨欣然真切地感受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当我们能够用所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急难愁盼时,内心时常涌动强烈的使命感。对我来说,几次社会实践都是我锤炼思想、体悟成长的宝贵经历。”

  据不完全统计,“知行社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七年来,每年都派出上百支团队,已有数千名师生参与其中。深度聚焦当下热点,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多支团队、多篇调研报告、多位个人得到团中央、北京团市委的表彰。参加“知行社科”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诸多社科学子校园生活的必打卡项。2023年,校团委举办首届“知行社科”实践育人学术论坛,又一次开启了社科大共青团探究实践思政模式路径的全新尝试。

学术报国——创新里的思政课

  在校团委的荣誉陈列中,挑战杯系列赛事收获的上百个奖项引人关注。从首捧首都赛“优胜杯”到全国赛的特等奖,这对一所新组建的7年的文科大学来说,实属不易。

  孵化这些成果的平台是校团委牵头组织的“人文之光”社科学子课外学术支持计划。“人文之光”对社科大的同学们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承载了青年学子对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坚定与热忱。如“人文之光”饱含的深意一样,这项赛事吸引了全校本硕博学生的热情参与,涌现出一批学术价值较高的优秀作品。

  2023届毕业生李昊雯的四年本科生活是和“人文之光”赛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她作为赛事主办团队的学生骨干,亲历了赛事机制的不断完善优化,更见证了社科学子在这场深度沉浸的“大思政课”中,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我们将思政教育融入了办赛的全过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将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融会贯通,在基层的社会实践中感知时代发展,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人文之光”课外学术支持计划举办六届以来,年均提交项目申请约200个,学生参赛人数逐年上升,已由最初占在校生总数的10%提高至占在校生总人数18%,是学校组建以来参与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校园学术活动。

志愿社科——常态化的思政课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社科大食堂门口的宣传橱窗围了不少同学。社科大“202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招募工作正式开启,目前已有20多名同学报名。连续两年,社科大该项工作被团中央评为“优秀”。

  “给青春留点回忆,成为活出温度的新青年。”“这是一段向上成长的时光,我的内心得到充盈。”……越来越多的同学接过接力棒,在追逐理想的路上磨砺青春。近年来,社科大派出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累计近60名;新疆、西藏、内蒙古、重庆、陕西等地都有他们无私奉献的身影。

  对社科大的同学们来说,志愿服务是时常挂在嘴边的事。除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残奥会、2023年服贸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家重大活动志愿保障工作外,同学们都踊跃参与到“雷锋月”“云支教”“爱校劳动”等常态化的志愿活动中。目前,社科大志愿服务总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400多个,服务时长近15万小时。下辖组织和个人多次获得首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志愿者协会优秀组织奖”“重大活动保障优秀志愿者”“北京2022冬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艺术展演——沉浸式的思政课

  新学期伊始,社科大学生艺术团就发布了本学期的艺术展演活动。电声乐队、话剧队、民乐队……各类专场活动应接不暇。“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我们希望在同学们的艺术体验中,探索更多载体,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艺术团团长王莹莹介绍道:“我时常可以看到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孩子们,在起舞的那一刻、拿起话筒的那一刻,热泪盈眶。”

  “青春剧献 红色家书”专场演出是让王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舞台。各学院的同学们围绕革命先烈的家书排演话剧,台上台下师生“沉浸式”学党史,更无数次红了眼眶。校园舞台剧《家书》的灵感也由此而生。截至目前,《家书》在校内外正式演出5场,有372位师生直接参与创作和演出,50余万人次观看。《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演出消息,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家书》中深情缅怀先烈,在“红色经典咏流传”中歌唱祖国,在百人百首颂经典中谱写赞歌……一部部文艺精品不断提升社科大共青团思政工作的浸润力。正如冷少农的长孙冷启中给社科大师生发来的手写信上所说:“只要你们铭记他们,这些英烈的精神一直都在激励我们前进,激励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能吃苦、敢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社科大团委还通过艺术化手段,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参与其中,育人实效显著。《红色家书》系列文艺活动成社科大的靓丽名片,开设《音乐国防课》,邀请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团队走进校院开展思政主题演出,与国家大剧院签约“圆梦计划”……融合思政功能的美育资源还在持续链接中。

青马工程——学生骨干的思政课

  最近,社科大青马工程“弘扬报国志·社科青年说”主题宣讲活动正在筹备中。这项活动以青马工程为依托,广泛吸纳校博士生讲师团、马院青年讲师团、校“晨光薪火”团队、《家书》原创团队、校史馆讲解队等团学组织骨干参与。经过学习培训,同学们将走进支部、走出校园,以专业所学、亲身经历、青言青语讲述青春报国志。

  宣讲活动是社科大第五期“青马工程”培训班的“常规动作”。自开班以来,类似这样“走心”又“走新”的学习实践活动,培训班已经举办了几十场次。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社科大打通“青马工程”全程培养链条,整个大学阶段都有典型的“青马工程”项目。除“青马工程”培训班成体系地培养学习外,新生骨干营为大学生开启入学教育第一课,研究生支教团纳入“青马工程”,一批忠诚政治品格、扎实理论功底、突出能力素质的青年政治骨干成长起来。

  截至目前,我校“青马工程”已培养青马学员650余名,理论学习及讲座40余场,技能学习与就业指导课程10余场,参观调研活动8次,同属地5个社区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联动机制。近年来,社科大累计推选6名同学参加北京市“青马工程”高校班,选拔推荐2名同学参加“青马工程”全国班,为服务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储备青年政治人才。

  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和学科特色,社科大共青团鼓励各团学组织广泛搭建思政教育的青年舞台。校团委组建社科大博士生讲师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分别常态化实施“博观计划”“鸿渐训练营”,学生骨干的政治素养不断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学生骨干中得到广泛传播,社科大共青团切实担负起了社科大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的职责。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对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社科大共青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在学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