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46种精神引领百年大党之路》

2024-02-18 来源:中国文联出版社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著:学而时习工作室

责编:冯巍
 
内容简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中国文联出版社与求是杂志社学而时习工作室合作出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图说读本。该读本系统阐释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46种精神,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走向辉煌的伟大精神旅程。每种精神阐释约2500字,配以权威新闻图片及图注,内容与设计上力求生动活泼,以图说的形式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打造一本让大众喜爱的主题普及读物。
作者团队介绍
  学而时习工作室,是求是杂志社近几年开展理论融媒体传播的工作团队,由该社政治评论部、求是网两部门联合运营,致力于为理论宣传插上网络的“翅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而时习工作室成员
于 波   宋维强   尹 霞   狄英娜
高天鼎   孙洋洋   韩 辰   田建贺

图书目录








内容试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全党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伟大建党精神,特别是在大会主题中鲜明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也是一部淬炼升华、感天动地的精神锻造史。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 32 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党的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党的百年历史上第一次鲜明标示出了党的革命精神源头。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黑暗中的探索、在反复比较了各种主义和思潮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才自觉而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党就获得了政治灵魂,就拥有了能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这100 多年一路走来,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不论道路如何坎坷,我们党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了党的事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支撑他们的就是这个信仰、这个理想。李大钊面对冰冷的绞刑架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方志敏在生命最后时刻自豪写下“ 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夏明翰面对屠刀豪迈放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瞿秋白、萧楚女等先烈高唱《国际歌》步入刑场……100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团结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用拼搏和奉献、热血和生命为伟大的信仰、崇高的理想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铸就了我们党不朽的精神丰碑。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最懂得中华民族的渴望,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深知人民的所思所盼。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100 多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初心和使命。穿越腥风血雨的革命岁月,历经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阔步激情澎湃的改革征程,走进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我们党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践初心、以生命赴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所在、奥秘所在!

  肩负人民重托和艰巨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要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注定要尝尽艰难困苦。只有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才能赢得胜利。干革命是如此,搞建设、抓改革也同样如此。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这一特殊的战场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格,这是我们党锻造出的最为鲜明的特质和特点。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无可比拟、无法企及的精神高度!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任何困难都没能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刘启耀背金条乞讨、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杨靖宇满腹草根棉絮、孤身奋战到死不变节,江竹筠竹签钉十指、痛彻入骨不叛党,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心为党守本色……对党忠诚,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无论顺境逆境,都铁了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忠诚于党,在根本上是为了人民。100多年来,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和代价,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响亮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选择,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
  伟大建党精神犹如一块基石,支撑起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进步的巍巍大厦;犹如一粒火种,点燃了雄关漫道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100多年来,我们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追根溯源,这些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具体展现,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共性特征,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立党、兴党、强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丰厚滋养。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加深领悟、自觉实践笃行,从伟大建党精神这个根、这个源出发,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用精神之火、信念之光激励起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从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这条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总书记鉴往知来,向世界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真诚邀约:“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3年10月,在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访过的印尼群岛,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勾勒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赋予了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开启了共建“ 一带一路 ”的伟大实践。
  2017年5月14日,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丝路精神薪火相传,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2021年12月3日,随着“澜沧号”和“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万象站和昆明站分别驶出,中老铁路正式全线开通运营。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杆项目之一,中老铁路将万象到中老边境的旅行时间从2天缩短到3小时,更让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梦想成为现实。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中国积极推进一大批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坚持和平合作的前提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2021年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进博会共有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00多家企业参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获了大量订单,合作进一步深化。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强调,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中国已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促进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上独具一格的长远战略眼光,再次证明中国是开放和多边主义的强有力支柱。
  2021年5月,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揭晓,“互”字拔得头筹。“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互,即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 ,弘扬丝路精神,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2020年以来,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国际海运一度“一箱难求”、“一舱难求”,中欧班列和中欧道路运输的仓位成为货运市场上的抢手货,不仅成为稳定全球供应的“钢铁驼队”,更是各国携手抗疫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在丝路精神指引下,“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不断释放,“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与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
  丝路精神穿越千年,绽放出梦想的光芒。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起,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