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2023年第5期提要

2023-12-01 来源:《中国地方志》2023年第5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扶贫历程与扶贫志体例设计研究

  王丹林

  提 要:编纂扶贫志全方位记载中国扶贫开发事业,首先要全面梳理和精准研判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准确把握各个阶段的工作中心和扶贫方式。由于各地的扶贫成效是经济增长带动、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社会帮扶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地的扶贫历程并不完全对应全国扶贫工作历史分期。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扶贫工作具体情况确立志书断限,创新体例结构,把握好形式与内容、横排与纵述、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等4个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融全国扶贫大历史背景共性和突出本地扶贫工作的个性于一体,编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地域特色的高质量扶贫志。

  关键词:扶贫志 历程 体例设计 原则

 

  略论重释方志中的地理信息

  张 灵

  提 要:对传统文献中的地理信息进行不断重释,是我国历史地理编纂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自汉晋以来已成大观。方志是历史上汇集地理资料最丰厚的文献之一,其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信息开展重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方志文献,梳理城市文脉的传承,将其中“沉睡”的文字化为今日可以多方面使用的资料,应用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对于实现修志为用这一方志基本目标,起到开山凿石的基础之功,这也是方志文化回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径。

  关键词:重释 方志 地理信息

 

  南中梵宇:成化《广州志》对珠三角佛教史料的书写与研究

  杨宪钊

  提 要:珠三角地区的方志修撰起步较晚,清代以前的广州府志皆残缺不全,成化《广州志》是除大德《南海志》残卷外,编撰较早,内容也最丰富的广州志书。其中有保存完整的《寺观》3卷,对成化以前珠三角佛寺记录颇为翔实,与此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方志书写对佛寺漠视有着明显不同。这些文献记载本身符合当时珠三角真实的历史现状,是明中叶以前佛教笼罩珠三角人们的思维与观念的客观反映,显示出儒家文化未兴起之前,佛教对珠三角民众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成化 《广州志》 佛寺 地域变迁

 

  《宗规》十六条作者考辨

  潘 宁

  提 要:《宗规》一卷,见收于《重定齐家宝要》《五种遗规·训俗遗规》《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等丛书,明万历以后各地众多宗族谱牒中亦全录或节录其文,作者有王士晋、何士晋等数种说法。经初步考证,王士晋为何人尚无定论,何士晋的任职、著作及家族情况亦未能提供其为《宗规》作者的直接证据。通过对陈宏谋《训俗遗规》与张文嘉《重定齐家宝要》时空视角的比较,结合上述考订,可基本断定《宗规》作者为明万历宜兴人何士晋,而王士晋的出现则多由陈宏谋讹误所致。

  关键词:《宗规》 王士晋 何士晋 范涞

 

  方志版权意识的兴起与“修志姓氏”的设置

  王志强

  提 要:明代正德年间,我国方志开始在卷内设置“修志姓氏”,这标志着方志版权意识的觉醒。万历时期,“修志姓氏”逐渐规范,我国的方志版权开始走向成熟。清代道光时期的方志开始在每卷内细述该卷的负责人员,征示着现代方志署名的先声。方志版权意识的兴起,是在方志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伴随着士人对方志认识的加深,以及朝廷上下对修志的重视,署名越来越成为参修人员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方志 修志姓氏 版权 方志学

 

  故宫藏两种康熙内府抄本《大清一统志》考辨

  杨国彭

  提 要:故宫博物院所藏两部初修本《大清一统志》,抄成年代都在康熙年间。其中,一部存10册,是徐乾学纂修本,记录了广东、福建部分府县;一部存2册,是韩菼纂修本,记录了福建泉州府及漳州府全部州县。两部《一统志》充实和丰富康熙间初修《一统志》的种类和数量,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大清一统志》的修纂过程。两部抄本也是研究清初广东、福建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康熙 大清一统志 徐乾学 韩菼

 

  蔡襄《荔枝谱》中的地理叙事与方志话语

  王 莹

  提 要:北宋著名文臣蔡襄的《荔枝谱》是历史上第一部将荔枝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博物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地方文献,体现了蔡襄的地理叙事和方志话语。但究其实,《荔枝谱》的文本形态并非标准的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学著作,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博物学文本涵纳广阔的特质;在植物性状、分类等自然属性的归纳总结中寓含了深刻的闽西地理叙事与方志话语,是作为地方史文献的名物纪胜与家国情怀的高度融合,以特殊的复合文本的形式,于地方物华之中隐喻着作者的经世致用和情感波澜。

  关键词:蔡襄 《荔枝谱》 博物学 名物纪胜 地理叙事 方志话语

 

  丰润县建制考辨——以《大金蓟州玉田县永济务大天宫寺记》碑拓为据

  谭天枢

  提 要:国家图书馆藏《大金蓟州玉田县永济务大天宫寺记》碑文拓片记述了天宫寺于辽、金两朝的建葺过程、内部构造与传承脉络,是研究天宫寺历史及丰润县建制变迁、职宦学官、越支盐场、丰闰仓与丰润站沿革的重要史料,既可补《金史》《元史》之阙,亦可纠隆庆、康熙、乾隆、光绪四朝《丰润县志》之偏,史学和方志学价值较高。

  关键词:大天宫寺 永济务 《丰润县志》 越支盐场 丰闰仓 丰润站

 

  明代两淮盐区天赐场置废始末考论——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

  徐应桃 张晓绿

  提 要:明代两淮盐区天赐场置废时间在各方志中记载不一,相关史料信息又与两浙崇明天赐场混淆,致使诸多研究引用讹文。现通过考证,否定成化年间置两浙崇明天赐场之说,确认实际所置为两淮天赐场,并进一步指出两淮天赐场始置于成化七年,奏革于正德十三年,该场的设立是为了在两淮盐业日益萧条的境况下增加盐产,裁场则受商困、课乏、丁少等因素的驱动。

  关键词:两淮盐区 天赐场 兴置 奏革

 

  清代云南永北地区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演变

  余 华

  提 要:清代云南永北地区历经多次政区变动,设置华坪县反映出直隶厅过渡型政区向正式政区转变的趋势。梳理清代永北地区行政区划变迁过程,探讨汉、藏、纳西与傈僳等多民族杂居区域的管理体制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国家政策、军事驻防体系、贸易监管、土司制度弊端与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是永北行政区划变迁的动力机制。永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是以流官为主、土司为辅的二元管理体系,具有户籍分类性与赋役征收差异性的双结构管理特征。

  关键词:清代 永北地区 行政区划 管理体制

 

  近代浏阳与醴陵夏布比较研究——以《湖南实业志》等地方志为中心

  熊元彬

  提 要:湖南夏布生产以浏阳和醴陵为主,其中浏阳夏布更为著名。清朝末年,醴陵夏布虽销量领先,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并不为世人所知。进入民国后,醴陵商人在外埠销售夏布,外间方知醴陵夏布之名。民国时期,受战乱、水灾、政府苛捐杂税、农家转产、自身质量不稳定、外来洋纱涌入等因素影响,浏阳和醴陵夏布产业渐趋衰落。

  关键词:浏阳 醴陵 夏布 原因 影响

 

  青年钱基博政治参与意识的燃起与破灭——以游幕江西、投身无锡辛亥革命为中心的考察

  刘大胜

  提 要:钱基博政治参与意识的燃起,一方面源于自己的经世观念,所作文章受时人赞誉;另一方面源于民族大义和革命浪潮的推动,以光复民族为己任。无论是参与江西司法改革,还是投身无锡辛亥革命,他看到的都是道德人心的沉沦和社会秩序的失范,政治理想屡次受挫。历史与伦理处于二律背反,新旧道德嬗变更替,新道德未完全建立,旧道德已经基本崩溃。他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一点,最终离开政坛回归书斋,以一种激愤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残破的时局变迁。

  关键词:钱基博 无锡光复 江西司法改革 政治参与意识 政教伦理观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