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2024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4-05-21 来源:《中国地方志》2024年第2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省级林业志篇目设计研究

  王文奇 梅运田

  提要:以两轮编修、三种分类省级林业志为研究对象,对其篇目设计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编修趋势:分类更加科学宏观,编修更趋向省级通志。但目前省级林业志篇目设置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完整性”与“冗余性”问题、“逻辑先后”与“时间先后”问题、分类标准不一问题,因此需要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创新。

  关键词:省志 新方志 林业志 篇目

  当代藏传寺院志书的编纂历程及价值体现

  黄伟

  提要:在传统方志谱系中,藏传寺院志书存量不少,但长期被忽视,汉、藏寺志几无交流。改革开放后,藏文藏传寺院志书大量编纂出版,一批寺志翻译成汉文,汉文藏传寺院志书也陆续推出,汉、藏寺志的编修经历双轨并行到如今交流互鉴。当代汉、藏共修的藏传寺院志书不仅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是中国寺院文献发展的重要历史实践。这一历史实践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

  关键词:当代 藏传寺院 寺志 编纂 价值

  六朝“异物志”科学价值论述

  郁冲聪

  提要:六朝时期,人们在边地实践活动中积累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彼时各类科技著作也集中诞生,构建起了“中心”对“边地”的知识型认知。其中尤以六朝“异物志”最具代表性,它们跳出数术和训诂思维模式下的观物方式,开启科学观物模式。六朝“异物志”承载起中古时期介绍新增自然科学知识的时代使命。本文从记录新知生物的地理分布样态、记录新知生物种类的丰富性、清晰的知识归类思维和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4个方面,论述六朝“异物志”的科学价值。最后,通过梳理六朝“异物志”所载知识在后世的承袭与散播,考察此类著作对中国古代博物之学的特有贡献。

  关键词:六朝 异物志 科学价值

  方志中的藩王:明代河南各府志藩封类目的增设与演变

  薛镕春

  提要:明代河南各府志的编修,受到《一统志》及省志的影响,在宗藩势力的参与下,对治域内的藩王势力进行记载,并在志书体例类目中得以具体体现。各府志因地制宜,就藩封势力的如何叙述问题分别选择明确、模糊和搁置3种,明确者设置藩封类目,搁置者不去记载,而模糊者则选择封建志、表以及王府、王庄的过渡形式。藩封类目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方志编纂权力和影响力的体现,其在藩封省份的地方志书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这一体例创设,是我国明代地方志编纂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关键词:明代地方志 方志体例 万历《开封府志》 河南地方志

  缘起、修纂与传播:万历《蒲台志》的生命史蠡测

  李沈阳

  提要:作为现存最早的蒲台县志,万历《蒲台志》是邑人王尔彦传承地方文献的使命感和知县李时芳自觉修志责任感的产物。它的修纂跨越26年,经历从私修到官修的性质转变。是志刊行后流传近百年,在此后60多年中的某个时间点“失传”;其核心读者群包括上级部门的官员、知县的友人和继任者,以及了解当地情况的士人。作为私人修纂而后得到官方支持的方志,是志确立了蒲台县志的结构,在人口、马政和乡约等方面记录蒲台县历史的同时反映了明朝历史的特点,但也存在条目归属有待优化、部分内容有待考订和收录条目失于审慎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万历《蒲台志》 缘起 修纂 传播 生命史

  稿本《超化志》考论

  范俊坡

  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代稿本《超化志》3卷,为河南密县超化人钱九韶于乾隆三十四年编纂而成,分山水(附物产)、古迹、谊行、流寓(附方外)、艺文等部。关于此书的性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等将其视作寺志,并不准确。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与考察可知,该志是现存河南省唯一一部明清乡镇志,详细记载超化地区的名胜、物产、人物、诗文等情况,保存了丰富的地方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超化志》 河南方志 乡镇志 钱九韶

  《县志拔萃》——一部特别的物产志

  王新环

  提要:《县志拔萃》是日本江户时期佚名编辑,医学馆的医学生等人抄录地方志中的物产而成的一部著作。物产是了解一地资源及自然环境状况最重要的窗口和渠道,涵盖大量信息。江户幕府因殖产兴业及贸易参考因素,不但大量购藏中国地方志,而且尤其关注物产,通过方志中的物产了解各类所需资源。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对中国方志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物产方面,表现形式就是大量抄录整理方志物产。《县志拔萃》作为众多抄录成果之一,既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对中国方志整理的情况,又是江户幕府讲求实学政策在学术上的体现。此外,江户幕府时期也是日本汉方医学发达期,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对于涵盖综合性本草特征的物产的大量抄录整理,也是探研近代日本本草学发展概况的一个窗口。

  关键词:地方志 《县志拔萃》 物产 本草学 日本 江户幕府

  方志所见宋代书院文献论析

  刘向培

  提要:宋代书院文献的整理与辨析是宋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基础。宋代书院文献包括书院志、记、诗、赋、奏议、状疏等多种类型。除了传统文集、正史、杂史、笔记等史料,方志是更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的文献,然而其中有不少书院记因作者等信息佚失而未被发现。宋代无书院志传世,笔者通过辑考方志,可得4种书院志,由此可窥其概貌。有观点认为宋代书院文献中唯有宋人书写的文献方为可靠史料,事实上亦有宋代史料误而明代方志等记载准确的现象,且历代方志中关于书院文献存在编纂因循相袭、多条路径传衍等特点,多有后世方志较前代更为详细之案例,因此元明清方志中宋代书院文献之价值有待进一步揭示。

  关键词:宋代书院 方志 书院文献 书院志

  元代庄浪路建置考——从甘肃的两个庄浪地名谈起

  陈建军

  提要:元代庄浪路有两个,先后设于甘肃行省和陕西行省,是造成今甘肃境内有两个庄浪地名的直接历史原因。元代甘肃行省庄浪路辖境含括庄浪河流域及黄河以南部分地域,在划隶陕西行省时,以黄河为界作了分割,黄河以北属甘肃行省管辖,以南则并入陕西行省兰、会诸州。陕西行省庄浪路虽因甘肃行省庄浪路而设,但是辖境却与后者不同,主要在包括泾、邠、静宁等地的陇山左右,属于新组建的路级机构,其形成与关陕的察合台系势力有关。庄浪路的建置承袭自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其建置变化牵动陕、甘两行省边界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宋夏、金夏疆界的变迁中可找到相似的迹象。

  关键词:元代庄浪路 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 甘肃行省 陕西行省 察合台系

  明代北京地方学校建设与人员情况考述——以方志资料为中心

  王韧洁

  提要:明代北京地方学校建设较为全面,域内府州县学全覆盖,另建有卫学、武学、阴阳学、医学、社学、书院等学校,少量为前代遗留,多数为明代创建。府州县学的建设较为完备,且多有重修;其他学校规模较小,存废杂陈。顺天府学教官和生员人数多于外府,州县学有训导缺员的情况,监生和岁贡生占教官的主体,夫役在万历时普遍被革除。阴阳学、医学、社学曾普遍设置,但发展较差。书院建设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万历时期是北京地区学校发展的最高峰,各类学校的新建与重修在体现明代教育布局的同时,也反映出各类官员与地方社会各群体共同联动,推进地方事务的实态。

  关键词:明代 北京 学校 儒学 方志

  清代狱田研究——基于方志文献的考察

  张波 赵玉敏

  提要:狱田产生于宋代,元明清三代皆沿用,是历代用于解决监狱囚粮不足的重要补充方式。清代狱田主要来源于个人(包括官员、士绅)捐献或者官方出资购置,经营模式则沿用一般土地的出租方式,所收地租即充作囚粮和补充监狱办公经费。受时代影响,在具体经营管理中,狱田也存在一定问题,不断被侵蚀,故其发挥的实际效应并非特别重大。民国以后,因为近代监狱制度的改革需费孔亟,狱田被大量拍卖或改为他用,从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清代 狱田 捐献 地租

  地名的语音形式与文字形式——也谈北京方志中的“双泉铺”与“双缐铺”

  贾沈朱 宋华强

  提要:北京方志中有对近郊地名“双泉铺”的长期记录。这一地名来源于元代设置的急递铺“双泉铺”,明中叶后记载为“双缐铺”,清代又改回“双泉铺”,民国写作“双泉堡”。传统观点认为此地系元代手工业匠局机构“双缐局”。王毓蔺提出“元明北京历史语言变迁”与“明代官私对文字的读音记录差异”两个观点。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无论“双泉铺”的文字形式如何变化,其语音形式一直稳定,读作“双泉铺”。明代写作“双缐铺”是因为“泉”与“缐”字形相联系,书写者将其与元代“双缐局”联想了起来。研究旧志中的地名时,既不能盲目信从旧志,也不能完全否认旧志记载的价值。

  关键词:历史地名 双泉铺 双缐铺 双缐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